防诈骗宣传-冒充他人诈骗
如今骗子的角色扮演套路越来越纯熟,为了迷惑受害者,骗子不断“研究”新的骗术,伪装成很多角色。其中,公检法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,银行、快递、电商平台等客服,领导、熟人、朋友等身份都是骗子常用伪装。今天,就让我们来一起看看,常见的冒充身份诈骗的例子。
案例一
微信、QQ等社交软件上的"亲人""好友""同学"称自己现在有困难,要你帮忙转一笔钱应急,有人碍于情面、不经核实就转账汇款,却不知这个钱进了骗子的口袋,等到反应过来,求助的“同学”“好友”不见了,转出去的钱也很难收回。
某高校大学生小周一天正在家里玩手机,突然收到“同学”发来的QQ消息,对方称自己家人突患重病,急需用钱,希望小周能给予帮助。小周没有多想,出于好心便将2000元钱,通过微信汇了过去。等到她发现自己被骗时,骗子早已联系不上。
温馨提醒:QQ、微信这种以网络账号代表身份、“见字不见人”的通讯工具,最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进行诈骗,大家一定要注意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,以防账号被盗。同时,在收到亲友、同学从网上发送的转账请求时,一定要当面或电话里进行核实,切不可贸然汇款。如果不幸上当受骗,应及时报警,以便警方破案。
案例二
高校学生孙某接到一个自称淘宝客服的电话,告知孙某其快递运输途中破损需要理赔,并准确告知了孙某收件信息,在网购如此发达的今天,接到这样的电话孙某没有任何怀疑,用支付宝扫码了对方提供的二维码,并填写了银行卡号和验证码,此后孙某收到短信,其银行卡内被转走3600余元。
温馨提醒:1.遇到陌生来电或短信应当多留个心眼,多方核实对方身份,切不可轻易提供个人信息、验证码等。
2.不要点击对方发送的链接,更不要按照对方的要求进行操作,退款退货退票都应该通过官方的渠道进行处理,凡是涉及到资金的问题一定要提高警惕,因为这很有可能就是诈骗!
案例三
大学生小郭接到了一则陌生电话,打电话的人自称是银行工作人员的客服,问小郭是不是注册过校园贷。看小郭很快承认了,对方接着告诉小郭,如果注册过校园贷,那就需要马上进行注销,否则会影响征信。
听到对方这样说,涉世未深的小郭有点动摇了。按照对方的指示,小郭添加了其微信号,对方给小郭发来一张照片,是关于中国证监会关于加强校园贷业务管理的通知,随后又发来工作证、身份证和中国证监会的通知,以打消小郭的疑虑。
随着这位客服的指导,小郭一步一步往下操作进行“销户”,在贷款平台贷了1万元,随后这位“客服”又让小郭把贷款清空,让她先把这些钱打到另一个账户上,然后再给她打回来,随后小郭将钱转款到一个陌生人的账户。
转款后,小郭想与对方取得联系,打电话联系时,对方已将其拉黑。
温馨提醒:收到银行电话的同学要多加考虑,及时通过银行官方提供的联系方式进行联系,千万不要按照“客服”指示进行转账等操作。
案例四
犯罪分子在微信朋友圈假冒正规微商,以优惠、打折、海外代购等为诱饵,待买家付款后,又以其他理由要求加付款项,一旦获取购货款则失去联系。
为了让消费者感觉代购品的真实性,在朋友圈里转发一些采购、发货的文图信息,比如采购员在折扣店逛店的照片,采购各种服饰、箱包的现场图片,将本人生活化。
大学生王某通过咸鱼APP认识了一个代购,称可以低价代购化妆品、品牌鞋等。脱离咸鱼后,与对方视频通话一番,王某宁对该代购深信不疑。在“代购”的推荐下,王某向对方转账2000元进行代购,然而对方却迟迟不交货,还一次次以各种理由推脱。王某宁冷静下来后,怀疑自己遭遇了诈骗,便到公安局报案。
温馨提醒:谨慎选择微信代购,切勿直接汇款购买,付款时,最好通过淘宝等第三方网络购物平台进行付款,以便保障双方的权益。如果朋友圈代购商品与正规渠道的价格差距太大,还是需要谨慎购买,切不可贪图便宜,以免上当。